九游会是大平台吗-邓小平为何成为江青的“眼中钉”
你的位置:九游会是大平台吗 > 新闻动态 > 邓小平为何成为江青的“眼中钉”
邓小平为何成为江青的“眼中钉”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37    点击次数:71

邓小平为何成为江青的“眼中钉”?

作者:叶永烈

一方是邓小平,另一方则是江青——江青与王洪文、张春桥、姚文元结成同盟。邓小平成为了江青眼中的“钉子”。

当周恩来病情日益恶化之时,邓小平再度崭露头角,接过了周恩来肩负的重担,成为“周恩来第二”,也因此成为了江青的新对手。

1973年3月10日,邓小平重掌国务院副总理之职,自此正式成为周恩来同志的得力助手。

尽管他刚刚复出不久,邓小平在中共十大上仅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。然而,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,他并未跻身政治局。

中共十大结束才三个多月,1973年12月12日,毛泽东批评:“政治局不议政,军委不议军、不议政!” (注:《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》,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。)

毛泽东提议,邓小平应担任军委委员及政治局委员职务。毛泽东强调道:“邓小平重返政治局——他本就是政治局的一员。此次,是他被政治局邀请归队,非仅我一人之邀。”

这得益于毛泽东事前与周恩来等人进行深入商讨,并获得了绝大多数政治局委员的赞同与支持。

12月22日,中共中央发布了一则通知:依照毛泽东主席的提议,中央作出决定:任命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委员,并参与中央的领导工作,其职务将在十届二中全会召开时予以追认;同时,邓小平亦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委员,将参与军委的领导事务。

于是,邓小平复出之后,攀上了新的高峰:从国务院副总理一职,跃升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,并兼任中央军委委员与总参谋长。在党、政、军三大领域,邓小平均肩负着至关重要的职责。

1974年4月10日,身着中山装、发型简洁的短平头,邓小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,登上纽约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的演讲台。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,他从容不迫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“三个世界”划分的理论。这是邓小平自“文革”风波中跌落之后,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公开发言,瞬间吸引了众多外国记者的瞩目。

外界媒体普遍预测:“这位精神抖擞的矮小结实者邓小平,无疑将接任周恩来,成为引领中国未来走向的总理。”

首先,鉴于总理目前病情严重,“第一副总理”代表着负责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;其次,若周恩来不幸离世,“第一副总理”顺理成章地将成为总理。

周恩来正式向毛泽东提出建议,主张设立“第一副总理”一职。毛泽东亦认同此提议,认为有必要增设此职位。周总理与毛主席都深知邓小平与张春桥之间矛盾尖锐,二人同为副总理,若不明确界定谁为“第一”,恐怕会导致国务院工作秩序混乱。

此前,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派谁前往联合国时,江青激烈地反对邓小平去。

因此,在毛泽东挥笔写下那封“不见或许更好”的信件后的第七日——即1974年3月27日,他不得不再次向江青致以一纸书信。

江青:

邓小平同志出国的建议,是我所提出的,望您能够予以支持,不宜有所异议。请务必保持审慎,切勿反对我的看法。

毛泽东

3月27日

见毛信,江青收敛。

邓小平自联合国归来后,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身影愈发活跃。他伴随周恩来,频繁接待各国国家元首的莅临。每当毛泽东会见外宾时,邓小平总是一旁相伴。

自周恩来同志住院疗养之际,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交由王洪文同志负责,国务院事务则由邓小平同志领衔主管,而军委事务亦由叶剑英同志掌舵。如此一来,党、政、军三大领域便呈现出了一种崭新的“三足鼎立”的格局。

尽管王洪文身为党的副主席,职位上超越了邓小平,但在政治阅历、工作才能以及理论素养方面,他显然无法与邓小平相提并论。

此外,邓小平的性格特质与周恩来迥异。匈牙利记者巴拉奇·代内什对邓小平的评述是:“勇于直言,从不盲目追随流行口号”;“邓小平与周恩来迥然不同,他的行事风格亦自成一格。周恩来擅长运用策略,力求在激流中保持平衡,却无法改变潮流的根本走向。而邓小平则不随波逐流,反而果断筑坝,阻挡洪水肆虐。”

周恩来对邓小平抱以无尽的信任。追溯至早年勤工俭学的岁月,周恩来与邓小平在巴黎初次相遇。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,两人间始终亲密无间。正因如此,在1980年8月,面对意大利知名女记者奥琳埃娜·法拉奇的提问,邓小平如此回应:“周总理是一位一生勤勉、默默奉献的工作者。……对我而言,他永远是一位兄长。”(详见:《邓小平文选(1975~1982)》,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,第307页。)

一边是邓小平,另一边则是江青,后者与王洪文、张春桥、姚文元结成了同盟。

邓小平成了江青的“眼中钉”!

本文节选自《“四人帮”兴亡》,作者叶永烈,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。

邓小平二度复出后,江青不高兴

作者 杨银禄

尽管在言辞上对相关决策表示支持,江青却对邓小平在1973年的重返政治舞台抱有不满之情。

1972年8月22日,江青莅临广州,届时她将与美国著名女作家维特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与长谈。

在此时刻,江青在与维特克交谈之前,把我叫到了她的办公室。她对我说:“小杨,你先看看这份文件。”我接过文件,发现上面有毛主席的亲笔批示。当时江青正坐在沙发上,而我则站在她身旁,她的表情显得有些不自在。

她继续说道:

“小杨,主席的批示挺长的,如果你仔细阅读,时间就会拖得比较久。你站在那里,让我感到有些紧张。”她指着沙发说:“你过来,坐那儿看看,怎么样?”

“请总理过目后,转交给汪主任(汪东兴)负责印发给中央各位同志。邓小平同志所犯的错误确实严重。但应当与刘少奇同志的过错加以区分。(一)他在中央苏区时期遭受了不公正的打压,是邓、毛、谢、古四位所谓的“罪人”之一,被誉为毛派的代表人物……(二)他并无历史污点,从未向敌人投降。(三)他协助刘伯承同志作战,表现出色,立下了战功。……进城后,他也没有做错任何一件事情,比如他带领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谈判,未曾向苏联修正主义屈服。这些事情我之前曾多次提及,如今再次提起。”

我转身道:“江青同志,我看完了。”

她语气凝重地说道:“今日,我擅自违反了保密规定,竟让你得见如此机密的重磅文件。我之所以让你过目,是希望听取你对主席批示的高见,请谈谈你的看法。”

“我对所观内容尚未充分理解,故暂不敢妄加评论,唯恐言辞失当。此刻,我亟需聆听江青同志的高见。”

她眼神锐利地望着我,语气坚决地说:“听我告诉你,干嘛还犹豫着?你尽管开口,就算说错了也没事,不会因此受到责罚。放胆说出来,别有所顾忌,畅所欲言。”

我深知自己无法再回避,于是说道:“首先,从主席的批示中可以看出,邓小平同志与刘少奇同志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区别,这是根本性的差异。其次,主席对邓小平同志的评价是积极的。以上是我的两点观点。”

江青追问:“你对邓未来的待遇有何看法?”

我想,这或许正是江青让我审阅文件的核心意图。我大胆推测:“或许主席有意要重用他,予以解放。”

对方回应道:“你的分析颇具道理,展现出了不俗的政治智慧和预见能力。我观察到主席已经坚定了重用他的决心,既然主席已决断,我自当不再多言。唯有遵从,毕竟下级应当服从上级。作为主席的弟子,我自当遵从老师的旨意,全力拥护并执行老师的决策。我深信主席的决策必定是明智的。”

1973年3月10日,党中央作出决定,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内生活及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。

江青审阅完文件后,不禁感慨道:“果然如你在广州所言,主席对邓小平的起用已初露端倪,这恢复职务便是明证。未来会如何安排,尚不得而知。我对主席的性格深有了解,他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,邓小平未来很可能被委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重任,毕竟总理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。无论主席如何安排,我都坚决支持他的决定。”

然而,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并恢复了副总理职务后,江青并不高兴,显得烦躁不安。

某日,江青将邓小平召集至其居所钓鱼台10号楼,既未邀请他至办公室,亦未邀至客厅进行交谈,反而指示他在门厅等候。江青独自坐在椅上,邓小平则站立于其面前,静默聆听。江青开口道:“邓小平同志,你在‘文化大革命’期间确实犯下了错误。主席秉持着惩前毖后、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待犯错之人。主席对你宽恕,不计前嫌,并将你与刘少奇严格区分开来,允许你重返工作岗位,并赋予你如此重要的职务,你理应感激主席的恩典。你应在工作中不断改正错误。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关键在于是否勇于改正,改正了便是好事。”

邓小平仅言:“心怀感激,向毛主席致以敬意,亦对江青同志的提醒表示谢意。”



相关资讯